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,而是跟李素的人格有关。比如他很理解圣人和后世那些有文化追求的丁克的心态。
后世的丁克也有真丁克和伪丁克。在鼓吹繁殖的年代,很多原本对丁克宽容的社会文化,也变得转向开始宣扬繁殖,最常见的借口就是“年轻的时候负担不起,宣扬丁克,年过四十男人还能生而女人生不了,要是男方反悔女方就悲催了”。
对于这个问题,李素的看法非常冷静,他觉得需要从动机上来划分:首先可以从那些年轻人是否“贫贱夫妻百事哀”,划分为“因为养不起不得不放弃”和“养得起但主动选择放弃”。
养不起被逼的那些,当然是伪的,也谈不上信仰坚定。养得起的那一类,那多半是人生另有追求,这时候又要根据其人生追求分成两类。
一类是为了钱和与钱相关的事业。比如企业家醉心于创业没时间管孩子,这类人事业未成时觉得自己也不稳定,不想拖累。强牺 zhuiyo.com 读牺
一旦家财万贯没人继承,自然容易后悔,年轻时陪着丁克的女方后来悲催的,多半是创业者的老婆。因为天下没有千年的企业,天下对企业家成败的判定,也是以“他的生意最终有没有成功、基业长青”来判定的。这候 zhu*iyo.c*om 章汜
一个人就算做过世界首富,只要他晚年破产了,依然会被世人遗忘,也不再有人拿他当榜样。
而另一类人,他们的事业追求用马克思.韦伯的话来说,就是为了“价值理性”而非纯粹“工具理性”。用人话翻译一下,就是不是为了钱以及钱可以买到的东西。比如想当划时代的科学家、文学家、哲学家、圣人。
这种人就算最终拼出来了、事业有成了,也极少会为了“没有儿子继承自己的家业”而后悔。最坚定的真丁克,也往往是从这类人里诞生的。这些丁克中的女方,往往也是幸福到最后的。(那些电视台采访的一直夫妻幸福到晚年的正面丁克,基本都是作家、艺术家、科学家。企业家就没有)
因为社会对圣贤的评判标准和对企业家的评判标准不一样。追求工具理性的企业家,在公司破产的时候他之前的荣誉大多被否定了,天下没有几百年的企业。可世界上持续几百年的大学就太多见了,流传几千年的学术流派也屡见不鲜。
老子孔子孟子,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,哪个不是几千年后依然是伟人,他的学术不灭他的声望传承就不灭,何须一脉亲生子孙来传承?子孙多了,反而说不定提供些降贼的“衍圣公”辱没祖宗圣名,还不如射墙上呢。
孔子活着的时候官场职位再潦倒、丧家之犬,影响到他的名声了么?苏格拉底最后是被判死喝毒芹水,但他喝水之后他的名声会和破产企业家一样轰塌么?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制大制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