揣好手机,走过鱼塘,迈上青石板路,李君阁向村里祠堂走去。
路跟乡亲打着招呼就来到了村子心,那里有个巨大的打谷场,打谷场的前方是座白墙青瓦的古建筑,那就是李家祠堂。
祠堂是旧时宗法家庭制度的产物,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,也是族办理婚丧寿喜等事的地方,般还是族里联宗,议事,决事,修谱,表彰和惩戒的场所。
祠堂内供奉着族祖的牌位,记录着家族的辉煌和传统,是家族的圣殿,也是华悠久的历史化的象征和标识。
李君阁站在祠堂大门外打量。
李氏宗祠的大门仪门和盖顶是由大块整体的大青石雕琢而成,彰显了当时李氏宗族的强悍的经济实力。
屋顶上是两条相护缠绕的螭吻,鳞爪纷然,沿着屋脊盘旋,然后在屋顶两角昂首向天。两条螭吻各自守护着个圆盘,为太阴,位太阳。
屋脊下来雕刻成盖瓦屋顶样式,拉出完美的弧度,底部做成瓦当和滴水的样式,每个瓦当和滴水上都雕饰着吉祥的花草芝兰。
整个屋顶由多达十九层的石雕斗拱支撑在两根巨大的方形石柱之上。将屋顶的重量均匀完美的转移到石柱上,斗拱上还盘绕这多条小龙,给庄严肃穆的祠堂增加了分活泼的气息,显出分生机。
下来是两根巨大的方形石柱,石柱底部不是般的瑞兽,左边是个石鼓,右边是个石号角。
李君阁估计,这也是受到当地侗苗少数民族的影响。
这两件东西非常神奇,敲击石鼓,可以发出咚咚的声响,就跟真正的大鼓样,而石号也能吹出悠扬的号声,小时候李君阁跟小伙伴们还常来这里比赛谁吹得响亮。
两根方型石柱上铭刻着幅对联:“三省门第,百代家声”。
往前进入门厅,迎面就是仪门了,当是两扇黑漆大门,门上有对神兽椒图咬着门环,门环被人经年的摩挲,显得油光锃亮,已经包浆浓厚。
仪门上方雕刻着个巨大的竖型门匾,门匾周围被葫芦灵芝蝙蝠等祥瑞环绕,雕工非常灵动,门匾间是四个大字“李氏宗祠”
进入仪门,左右两侧是两道青瓦盖顶的走马廊。前方是个影壁,影壁上镶嵌着方石碑,上面刻着首诗。
“朝廷闻方正,田泽录清忠,贤良思君雨,道德慎宗风。”
这就是李家的字辈诗了。
家族的字辈,有些地方叫字派,因此字辈诗也叫“字派诗”。
字辈就是个家族按辈分取名所用字的秩序规定,使用字辈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家族成员辈分混乱,避免由于无字辈或不按字辈取名而导致的家族辈分秩序混乱不清。
跟祠堂样,字辈也是宗法家庭制度的产物,或集体创作,或名人所笔,也有皇帝赐封的。族门出个相公、举人什么的,往往为家族立字派、续派。是华儒家的种亚化。
字辈为便于传诵记忆,般是写成歌诀的,即写成押韵的朗朗上口的诗句,这就是字辈诗的由来。
字辈诗或四言或五言、七言,可长可短,长则五、六十字。
按字辈诗规定顺序取名,长幼有序,同宗共祖的人,能产生种亲近感和亲和力,对家族来说,这是种凝聚力的集表现。
字辈诗的选字必须意义吉祥,发音清朗,还不能与不吉的字谐音,不能使用生僻字和易体字,不能繁复难认。具备诸多的讲究。
通看全诗,又必须符合语法逻辑并且通顺明白、意义高雅、具有采,如果是写成古典绝句或律诗的,还需要进步推敲平仄格律。诗句内容般都是修身齐家,安民治国,吉祥安康,兴旺发达之意。通常是宗族对自家子弟的教谕或者期盼。
通过李家的字辈诗,可以看出,从慎清公的“慎”字,数到李君阁的“君”字,已经是整整三十六代了。
十年浩劫时期“破四旧”时,族里老人将这块碑取下来放到了自家灶坑底部保护起来,现在石碑上还有被火燎过的痕迹。
绕过照壁是个小广场,小广场左右两侧有六口大水缸,水缸里种着些睡莲蒲草,还养着几尾游鱼。
小广场前方是个戏台,戏台前有位老人拿着长长的细竹扫帚正在扫地。
老人身姿依旧挺拔,肤色红润,没有什么皱纹,头银发往后梳成个大背头,颇具“鹤发童颜”的姿态。
跟普通乡民穿着打扮也不样,老人穿着身月白色的唐装,脚蹬黑布鞋,气质儒雅蕴藉。
看到眼前的老人,李君阁不由得心激动,小步跑到老人面前,恭恭敬敬鞠躬。
老人抬起头来见是李君阁,不由得嘴角露出微微的笑意,眼神清澈,饱含慈祥和关爱。正是李君阁的四爷爷李良储。